為什麼我不支持柯文哲
從參選到現在,作為時代力量的台北市的議員候選人,一再被重複質問的問題:你支不支持柯文哲?
雖然對政治上無止休的敵我檢驗感到疲憊,我也認為市議員並不是市長的附屬品,這不應該成為代表我的標籤。但最終,我想基於表態的義務有必要給大家一個答案。
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,我決定不支持柯文哲市長。
---------
柯市長作為享有全國最高知名度、媒體曝光度的政治人物,他把這個影響力運用來強化自己的政治勢力,卻破壞了許多珍貴的價值。
例如「選個正常人」、「友柯與黑柯像是文明與不文明」、「我們還需要代議政治嗎?還需要政黨嗎?現在還哪裡需要市議會」,在看似心直口快的「柯式語言」背後,我看到刻意挑起衝突違反民主原則的話術。
每天柯市長在媒體前暢所欲言,我們卻看不到他作為一個首都市長應有的格局。柯文哲模式,一開始總是用直白得近乎粗魯的語言,來引起媒體和民眾的注意。用粗鄙的政治語言區分敵我,這種方式既快速又廉價,但這樣下去,我擔心柯文哲的影響力會完全失去控制,變成台灣的危機。
---------
四年前的柯文哲,對敏感的非核家園議題,他呼籲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應該表態,明確講出「你自己的意見到底是什麼」;四年後,當柯市長面對民眾、面對媒體詢問公投案,卻忘了之前自己身為政治人物講的話,而躲在人民的背後,說「人民有不表態的權利」。
四年前的柯文哲說:『如果國家不守法,就成了「沒有法治」的國家,當國家不遵從人民制定出來的法律規範,一意孤行遂行執政者的自我意志,那就不是法治國家,沒了法治的國家,就不是民主國家,是極權專制國家』,四年後面對不合己意的議題,就說要修法,例如弊案、例如北農總經理是否應出席議會備詢、例如公園能否舉辦競選活動。
「法治」是為了避免人民的權利被侵害,而不是政府藉由法律為所欲為。台灣的民主制度為時尚短,許多價值,包涵民主、法治、人權概念都還要凝聚社會共識、需要長期的努力;我看到柯文哲市長的法治標準經常變動,態度也常搖擺不定,這是我所擔心的。
-----------
我也必須指出柯市長種種發言對台灣在國際信賴的危害。
台灣的命運,與大國間的競合一直脫不了關係。無論如何,我們必須極力避免使用讓國際可能誤會的語言,才能讓台灣更靠近民主自由世界,爭取更多可信賴的盟友。
而柯市長卻選擇「自助餐式」的表態,默認中共語言和說法,例如「兩岸一家親」、在國際媒體訪談中提出疑美論、商品交易說。在在顯示,他一方面迴避對他兩岸關係和國家定位的質疑,自己卻又恣意詮釋兩岸以及台美關係,最基本的立場都無法表明而且刻意模糊,這也讓我無法信任柯文哲的國家立場。
我理解支持者將社會對傳統藍綠政黨的厭倦投射在柯市長身上,我也同意「選舉不是要選一個聖人」,但如果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檢驗,只剩下對個人人格的喜惡,只剩下盲目的信任,那就好比授予他一張空白支票,這將是非常危險的現象!
我認為政治最大的作用,就是讓理想和現實逐漸靠近的過程,同時也是形塑社會共識的過程。如果讓柯文哲繼續擔任台北市長,台北會因此繼續充斥著這些粗鄙低俗的政治語言,繼續操弄民粹,讓社會繼續撕裂對立;更進一步說,這是台灣民主的危機。
所以,我必須再次重申:今年我不支持柯文哲市長。